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

一篇評論的誕生(中)


讚(O分享(O引用(O轉載(X

這一篇章適合的閱讀對象,包含中學生、大學生,以及帶領「文章評論」的語文教育者。

問:想請教一下,要怎麼訓練寫評論?對藝術評論頗有興趣,但還不知道除了多補充知識外,寫作上要如何下手?

評論可依文章篇幅的長度分為兩種類型:「短評」和「長評」。

還有一種常見的、被稱之為「精評」的分類。通常精評的定義不一,有的人取「精要」之意,所以指的是「短評」;有的人取「精密」之意,所以指的是「長評」。一個從「簡潔」程度來觀,另一個則從「品質」程度來觀。這是語言的不確定性造成的歧異(往後會在「靜心之門」文章分類中談論這個議題)。以下我們將透過「短評」和「長評」的類型簡要說明。

踏入評論寫作的初學者,應該從「短評」入門,短評的特色就是「短」(像身高較矮的人喜歡說自己短小精幹),短評的優點就是簡潔有力,若有擊中重點,容易引起共鳴,也適合忙碌的現代人。

吸引眼球是「短評」的首要目標,當一則短評能引人入勝,它就具備了發展成為「長評」的潛力。請記得,所有的長評都是由數個關聯性高的短評而組成,圍繞在一個核心的主題。因此,書寫評論時,請記得「扣題」,抓住核心主題進行評論寫作,才不會令讀者霧裡看花。短評對於評論寫作的初學者而言,比較容易上手,因為較不容易離題。

當妳對某一議題的理解不夠廣泛時,盡量寫得精短,寫妳懂的、有體會的、能對話的;不要寫不確定的、情緒性的,這樣容易使文章前後論述的主張、立場扞格不通,形成無法自圓其說、自打臉頰的窘境。

所有的學習都要與過去經驗連結,因為過去經驗促發妳現有能力的極值(無論是最小值,或是最大值。)評論寫作亦是如此,更明確地說,這跟妳在國小階段對於國語的學習經驗而言,可視為一組類比概念,若妳是語文教師將會覺察地更多。即是:

語言是從「字」拓展至「詞」,再由「詞」拓展至「句」。此處的語言,指的是運用聲音符號的說話能力,即溝通與表達能力;而當進入「寫作」時,開始運用了文字符號進行加深加廣的思維能力。一個具備文字用以保留知識的族群,才有建立高等文明社會的潛能。

因此,延續語言的脈絡:從「字」拓展至「詞」,再由「詞」拓展至「句」。寫作必須加上後面一大串的:由「句」拓展至「段」,再由「段」拓展至「篇」,再由「篇」拓展至「章」,再由「章」成「幅」,延伸至成「冊」成「書」的終極目標。

接下來,我們要談論如何從「零」到「一」。

在這之前,我們先談「太極」和「鐘形曲線」,帶給我們的啟示:

1 陰陽二魚圖
資料來源:wikipedia,開放版權

我們所使用的電腦(高級計算機)是由數字01的二進制運算成為系統。這跟人的思維發展模式是相近的,例如:高低、胖瘦、大小、有無、虛實、意境、形象、美醜,這就是初民對於世界理解的原型,以中國文化而言,他們透過太極的「陰陽二魚圖」呈現。後來,他們又發現並非萬物皆能絕對的二分法。因此,衍生了「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」的思維,只是這些現象佔比較小,所以「兩隻魚」的眼睛就不大!

2 鐘形理論
資料來源:M. W. Toews, based (in concept) on figure by Jeremy Kemp, on 2005.02.09

這跟高斯在「數學世界」提出的「鐘形理論(Gaussian distribution)」概念是相同的,只是它們用了不同的符號闡釋相似概念的模型。所謂的鐘形理論,即是在常態下,萬物分布的機率密度函數曲線近似於「鐘」的形狀,而形成鐘的曲度線條,則稱之為「常態分佈曲線(normal distribution curve)」。在鐘形兩側的極端值都是少數的,例如:天才的人少,白癡的人少,多數人的智商相差無幾。

請記得上面的引言,我們將進入評論寫作的三部曲。

給評論寫作的初學者的建議有三:將直覺想法快速記下、尋找相關評論、動筆開始寫。

第一部曲:將直覺想法快速記下

這些直覺想法,我們稱之為謬思、靈感、創意的起始念頭。念頭往往稍縱即逝,如果妳想到好的點子,請將它快速記下。建議妳隨身帶著一本看起來順眼的日記本,或是信手塗鴉的手札。妳不記下它,妳將遺失它。

第二部曲:尋找相關評論

偉大的古典物理學家牛頓曾說:「假若能看得更加地遙遠,那是因為我站上巨人肩膀觀覽世界。」(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ye shoulders of Giants.)雖然這是牛頓在一封信件中諷刺胡克身形矮小的話語,但也頗發人省思。

我們在上面提及「太極」和「鐘形分布」的論述,所以我們能推論「若一個人真心要寫評論,至少都有值得參考的地方。或多或少。」所以青少年總是嚮往輕小說,或是言情小說一類的書籍,因為對他們而言,門檻較低,比較容易進入文學的世界。等到心靈視野擴展之後,就不再那麼地鐘情於此。

是故,若是「職業評論」則必須多參考學術社群的期刊和論文。但這些文章所需要的知識背景的門檻過高,所以初學者能先從基礎理論的教科書,或是經過轉譯,甚至有點超譯(過度詮釋)的暢銷書涉獵相關知識。

強烈建議盡量從「專書」入門,因為網路上的「文章」知識過於零散,妳必須耗費更多時間去重新梳理、組織、汰選、歸納及分析論述。專書具備「認知彈性論」所言的「強結構」,也就是上述所說的關聯性高的文章集合。至於雜誌,偶爾閱讀也是不錯的選擇,出版部門經常訪談成功人士,無論這些成功人士是真材實料,還是出自於運氣成功,或多或少都有值得參考的地方。

尋找相關評論的原因,即是我們必須透過閱讀加深認知的廣度與深度。請記得,多數的創意來自於「錦上添花」,而不是「憑空出世」。因此,參考別人的認知、創意與論述都是必要的功課,它能確保妳判斷在「第一部曲:將直覺想法快速記下」的創意是否能夠推穎而出,還是和芸芸眾生相異幾希。

妳可以透過兩種模式閱讀:鬆散的、結構的。

鬆散的閱讀,就是放空思緒,讓作者的知識流淌到妳的大腦之中,妳只需要徜徉其中;結構的閱讀,則是透過不斷的對話,去思考作者的觀點和過去的、現在的認知、主張、立場有何衝突,妳如何在其中取捨利弊,進行事實評估、價值判斷等心智任務。

要記得,每一篇文章都有優劣勢,沒有全然的好,或是全然的壞,試著「取其精華,棄其糟粕。」攫取妳所需的養料。

第三部曲:動筆開始寫

無論妳的想法、觀點、主意的好壞,盡情地書寫。用西方的一句俚語來說:「先求有蘋果,再求好蘋果。」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,所有的專家都曾是初出茅廬的菜雞。第一部曲和第三部曲都是落實生產的功夫,第二部曲則是確保品質的功夫。第一部曲是「靈光乍現」,妳要用寫作的快門捕捉那道光;第二部曲是「厚積薄發」,如果忽略了第二部曲,妳的直覺想法可能形同「水中撈月」,透過第二部曲是為了「撥雲見日」讓妳的概念更加明晰,也讓評論寫得更加扣題。第三部曲則是「身體力行」,想再多,沒寫出來都不是屬於妳的。

複習一下,本篇重點即是:評論寫作應「由短入長,由有入好。」

「一篇評論的誕生」這一系列,預計分成三個篇章完成。下一篇:將談及評論內容的元素,以及如何持續進步與成長。我輕鬆地寫,妳輕鬆地讀。

以下歡迎留言互動與討論。

如欲轉載,請來訊取得授權。發現非法引用與轉載,必定舉發

異業結盟
商業合作、新書評論、專欄邀約及課程需求,請私訊罐子老師的書法教室 (facebook.com/calligraphy520)

參考資料
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【書法科普】執筆姿勢與書寫坐姿五項修練:足掌接地、虛靈頂勁、頭如懸梁、立身中正、垂脊正坐、涵胸拔背、意動行隨|林冠傑教育博士

書寫坐姿與執筆姿勢 今天來談論「書寫坐姿與執筆姿勢」,書法與寫字講求「身」和「心」的均衡、和諧與溝通,透過不斷的書寫歷程,自我對話、嘗試錯誤、修正及個人成長。因此,本文不區分「身體姿勢」與「心理準備」探討,而是提供學習者對自我書寫活動時,提升個人心理狀態的覺察。以下分為五點要訣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