❀讚(O)❀分享(O)❀引用(O)❀轉載(X)
這一篇章適合的閱讀對象,包含中學生、大學生,以及帶領「文章評論」的語文教育者。
問:想請教一下,要怎麼訓練寫評論?對藝術評論頗有興趣,但還不知道除了多補充知識外,寫作上要如何下手?
這是一則(教育圈)臉友的留言互動。
答:
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必須先思考「文章評論」的個人動機為何?可能是職業導向、業餘導向、興趣導向等類型。根據不同的內在動機,將產生不同類型的文章評論。以下針對上述三種導向略述一二:
首先,所謂的職業導向,最常見的就是學術期刊,而碩、博士論文則是成為職業前的訓練。要能與學術社群對話,必須精熟「圈內人」的行話,以及對談的方式(包含:格式、體例、架構、次第等複合條件)。
例如:中文系的學者,必須了解先秦諸子的思想如何影響文化史、思想史的進展,以及儒家參雜其他學派之後,雖同名儒家,卻產生不同的分支。同樣地,教育系的學者,也必須精熟教育心理學、教育哲學、教育社會學,教育科學、教育藝術等基礎理論研究。以下列舉之:
天人感應說、格物致知、中庸之道、十翼、彖傳、明心見性、無為而治(中文系)
後設認知、鷹架學習、私我語言、認知處理論、多元智能、晶體智力、團體動力(教育系)
這些行話稱之為「術語」,也就是學術社群的共同語言。
其次,所謂的業餘導向,則是未受正式訓練,但對某相近領域一定程度訓練,或是跨領域學科,即是相近的學術社群,像是同為社會科學的社會系、民族發展學系、人類學系等。她們可以從自己原本的專業學術能力,嘗試和不同學術社群產生對話。這種類型的評論家,往往可能激發兩種極端現象:其一、帶來前所未有的創見,其二、該文章評論可能長得像一輛不倫不類的拼裝車(風馬牛不相及),同時被兩個領域的學者和專家撻伐。
上述提及的拚裝車,便是「認知彈性論」認為的「弱結構(ill-structured)」,即結構不良,有賴讀者或學習者自行組織的分散知識。對教學而言,可以是一種教學策略,但作為文章評論就不大妙啦!往往會讓人落入不知所云的境地。
最後,則是顧名思義的興趣導向,因興趣而寫。因興趣而寫,往往因為一時興起,只有生產一至兩篇就結束了,因為尋覓不到好的題材,或是缺乏具有質量之對話與互動。但是,若能憑藉興趣的強烈動機,持續性地閱讀與寫作某個領域,可能是藝術領域、文學領域或科普知識等,透過反覆地閱讀與寫作,都會提升妳對該領域更具廣度與深度的理解,也是鍛鍊心智效能的利器。
回顧一下,上述的三種導向的文章評論。必要條件為具備「某一領域」的專業素養,最低門檻即至少保有該領域的基本學科知識。另外,當「某一領域」已經玩不出新把戲的時候,妳可以嘗試和不同社群產生對話與溝通,但還是得基於基本學科知識,不能無的放矢。而最重要的是,寫妳有興趣的,讀妳想讀的,和妳的內在產生連結,內化成自己知識系統的養料。
「一篇評論的誕生」這一系列,預計分成三個篇章完成。下一篇:將談及評論內容的細節,可以包含哪些元素,以及該注意的事項。我輕鬆地寫,妳輕鬆地讀。
以下歡迎留言互動與討論。
註
如欲轉載,請來訊取得授權。非法引用與轉載,必定舉發。
異業結盟
商業合作、新書評論、專欄邀約及課程需求,
請私訊:罐子老師的書法教室
(facebook.com/calligraphy520)
參考資料
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