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

反動:扭轉守舊與革新


讚(O分享(O引用(O轉載(X

宇宙世界就像一面鏡子,妳放上什麼,它就映照什麼。人際相處亦是如此,妳對人好,對方也容易對自己好。就像古典力學中的牛頓第三運動定律:作用力與反作用力。

老師,那為什麼我對他很不賴呀,為什麼他對我卻很一般?」我只能說,妳可能忽略了「摩擦力」,或是用現代物理學的譬喻來說:你們活在不同維度。並不是指妳們真的活在不同維度,而是妳們的思維和價值層次不同,頻率無法相應,自然無法順利的溝通與交流。

試著回想,在妳年少時,或者就幾年前的物事,妳曾經所欣賞的、心儀的對象或物品,如今看來可能竟是如此「毫不起眼(黯淡無光、興致缺缺)」,或是如今再也「高攀不起」。就這是妳的思維、信念決定了妳的生命能量的躍動程度。而妳自己處於學習與成長的過程,他者也是;這道理就像是「如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」能不能順暢交流,取決於彼此的意願之外,生命能量的層次高低也是要素之一。

今天來和大家談論一個詞彙:反動。

一、「反動」語言的交會

一本深奧哲理的書籍,免不了出現「反動」的詞彙。究竟什麼是「反動」呢?若是它出現在科學領域,那麼它指涉概念相當地明晰,那就是物理學上的反向運動(或反作用),而當它進人文領域時,就具備一定的歧異性。

當中西文化交會之際,出現了一項很大的問題。例如:當西方文化的詞彙的指涉概念,若是超出東方文化的範疇,應該怎麼辦?最簡單的方式是找到對應的詞彙,或是較具挑戰性的方式:創造全新的詞彙。
早期學者或大眾在使用「反動」之前,用的方法是借用原有的詞彙,重新給予它另一個意義。這樣做有沒有什麼問題?這種「假借」的修辭,會導致和原本意義的相互干擾。

從英文字典尋找反動,會搜尋到兩個詞彙:reactionreactionary。後者在英文具有負面意念,即特指反動分子。reaction則有詮釋空間,action是行動或反應,re有反覆、退回的意涵。若是糾結於詞彙,我們無法處理問題,因此我們可以從語言的使用情形,透過語言所提供的情境來分析使用者對「反動」是否具有相似的共識。

二、「反動」語言的情境

從漢語詞典(2019)可以找到一些釋義:

《北齊書‧楊愔傳》:「高歸彥。初雖同德,後尋反動,以疏忌之跡盡告兩王。」謂反復,與原本行動相反。
魯迅《三閑集‧無聲的中國》:「這運動一發生,自然一面就發生反動,於是便釀成戰鬥。」謂反抗。

反動一詞,歷史學指向社會發展過程的倒退行為,或者逆於正常歷史進程的行為;在馬克思學說中,則是主要指反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和行為(引自漢語網,2019)。上述兩則的「反動」都是負面意涵,梁啟超《清代學術概論》有云:「舊思潮經全盛之後,如果之極熟而致爛,如血之凝固而成瘀,則反動不得不起。反動者,凡以求建設新思潮也。」此處的「反動」卻是肯定、正面意涵。因此,我們可知悉不同學科之間,甚至是作者對詞彙的理解、把握與運用,在「同樣的反動詞彙」存在著不同的認識。

至此,我們可以了解「反動」擁有兩個大相逕庭的意涵。其一,指的是走回頭路,或是極端的保守主義。其二,則是持與當今潮流不同意見的主張或勢力。後者有時還意味著進步力量,因為帶著對當代社會主流意見的反叛,這些經常是進步的原動力。

我們將「反動」丟進最近的香港社會的「反送中運動」,相信香港的「政府」和「人民」皆使用了「反動」詞彙,但取用的絕對是相反的意涵。假若我們把「反動」丟進臺灣的藍綠政治,我們必須加以補充語言情境,才不會造成彼此的隔閡和誤會,因為兩種意涵帶來的詮釋,將是如此的不同。

三、「反動」語言的原形

此處將「反動」詞彙推至老子(李聃)的《道德經》文本,試圖探尋根本意義。之所以使用「原形」主要因為語言隨時處於變動的狀態,至於趨於永恆、固定不變的則傾向於「原型」。接下來,老子《道德經‧四十章》:「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」大抵意思可翻譯為:道的運行是反覆且不止的;道的作用是柔弱且謙下的。無是道之的本體,有是道的作用,天下萬物都是從有產生的,而有是從無開始的。

反者道之動」這句話的「反」可以是反覆、返回的意思,也就是說宇宙運行的是不停的擾動及互動,這種現象稱之為宇宙法則(老子稱為「道」)的實踐運動。

弱者道之用」這句話的歷代有不同的詮釋。我姑且將「弱」視為柔軟、謙卑的象徵,原因是我們從閱讀的心智活動中:若要達到解讀,就必須從既有字句跳脫出來,參考《道德經》其他篇章的核心主張。這是文本的關聯性(以經注經)、脈絡(尋藤摸瓜)的解讀。

易言之,即是「宇宙法則的運作是反覆不止的,宇宙法則的作用是柔軟、細微且謙遜的。」也就是說,當妳處於剛強的狀態,正是得瑟的時候,妳無法體現道的存在,只有當妳柔弱的時候,才會體現道的奧妙。只有當妳虛弱、無助之際,才會有發現「道」的可能性,就像妳沒有察覺頭疼的現象,妳就不特別意會大腦的存在。

這跟佛家的宇宙觀相差無幾,佛家是以「業」為宇宙的根本能量,推動因果輪迴的就是「業」,業本身無好壞,端倪人心如何造作。因此,老子崇尚自然,自然而然,不刻意地人為,違悖宇宙法則(道)的運行。當「業」驅動時,有「因」就有「果」,這是連鎖反應的無常擾動。是故,世間的一切都是由「無明」緣起而始造業。「反」是「道」的表現,而「輪迴」是「因果法則」的現象。當「果報」來時,也是老子說的「弱」,佛家說的「報應」,這個「弱」和「報應」提供了妳學習與成長的契機,也就是妳必須面對的生命課題。

只是老子和佛家用不同的方法去應對它。老子主張「合乎自然」,唯有如此,便能「不起偽(人為的、刻意的、心機的)」,不起偽就無分別,是如此,當是如此;非如此,即非如此。如此不如此,如此如彼,順應自然,順應道。佛家則主張「守戒」和「深信因果」,不犯戒,不破戒,就不會造惡業,戒斷了造業的源頭,就不會驅動因果報應的輪迴機制,唯有如此,便能脫離「心智的無明」,無所困惑、無所貪戀。

一言以蔽之:「反動既是守舊的勢力,也是革新的動力。」一個詞彙,兩種表述。反動,即是相對的動力,相對的是進是退,是好是壞,難以定論,故成老子開章所言: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言說愈多,離道愈遠。

如欲轉載,請來訊取得授權。發現非法引用與轉載,必定舉發

異業結盟
商業合作、新書評論、專欄邀約及課程需求,請私訊 (facebook.com/calligraphy520)

參考資料
漢語網(2019)。反動。搜尋日期:2019910日。www.chinesewords.org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【書法科普】執筆姿勢與書寫坐姿五項修練:足掌接地、虛靈頂勁、頭如懸梁、立身中正、垂脊正坐、涵胸拔背、意動行隨|林冠傑教育博士

書寫坐姿與執筆姿勢 今天來談論「書寫坐姿與執筆姿勢」,書法與寫字講求「身」和「心」的均衡、和諧與溝通,透過不斷的書寫歷程,自我對話、嘗試錯誤、修正及個人成長。因此,本文不區分「身體姿勢」與「心理準備」探討,而是提供學習者對自我書寫活動時,提升個人心理狀態的覺察。以下分為五點要訣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