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

信念:轉變實相的內能


信念:轉變實相的內能

❀讚(O)❀分享(O)❀引用(O)❀轉載(X)

所謂的「實相」有層次之分,包含「個人實相」、「集體實相」及「宇宙實相」。實相一詞,源於佛學,指的是永恆不變的真理,並不受文化、種族、時空影響而有所更迭(如:生之無常,死之亦然等)。時至今日,實相一詞,也被詮釋取向的心理學借用(起初也有可能是誤讀或謬用),指的是外在的真實情境(如:金錢、樣貌與物質等),即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, 384-322 B.C.)所稱的「經驗世界」;而佛學所稱的實相,則較近似於柏拉圖(Plato, 427-347 B.C.)所稱的「理型世界」。以下我們採取心理學界對於實相(真實情境)的說法。

美國生物學家   Bruce Lipton 博士認為「信念在挑選我們的基因、決定我們的行為。」那麼,又該如何確認「信念」是轉變實相的基礎呢?我們可以從「極端型」案例來觀察,像是重大疾病患者、瀕臨死亡經驗者的說法,甚至是運用大腦神經科學來探究。

美國壓力研究中心,現有研究發現「將近有90% 以上的疾病,都是由壓力所導致。」然而,壓力並不是可具現化的、科學的、客觀的數據。因此,學者最常用的做法,便是將壓力相關的觀察描述,設計成量化問卷,反覆測驗信度、效度後,再成為一份可檢測的壓力指標。當然這些數據仍舊是來自個體的主觀感受,但是它方便於觀察,至於是否客觀則仍有待商榷。

以下我們舉數個有趣的案例來說明。首先,日本精神科醫師渡部芳德在抗癌著作《一個月,從癌症生還》中,提道「在一次健檢中發現肺癌。於是決心開始透過飲食、健走,以及運用正念來調養身體。一個月後,再回醫院檢查,原本35公分的腫瘤竟消失無蹤!」在這個案例中,與信念相關的是「正念」, 渡部芳德運用「想像(觀想)」的技巧運用於健走活動。他認為「當人處於焦慮狀態,免疫力便會下降。於是必須迅速地收拾負面情緒,採取積極的『焦慮管理』技巧:在每日健走的時候,集中心力對抗癌症。

渡部芳德的「想像健走法」類似於運動員賽前的「想像技巧」(visualization techniques),就是在比賽前,運動員先在腦袋裡把整場比賽預演(想像)一遍,藉此提升臨場表現與應付突發狀況。這就是「心理帶動生理」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應用(引自李小奕,2017)。

根據   upliftconnect 網站報導,美國麻州「班森亨利身心靈醫學研究院」做了一項研究,讓26名成人學習幾種放鬆技巧(這些人並無相關經驗),包括正念、靜坐和咒語(覆誦宗教聖語),藉此了解這些心神集中的練習對人體、特別是遺傳密碼的作用(引自李小奕,2017)。結果發現,受試者體內跟新陳代謝、老化、胰島素分泌和放鬆有關的DNA都能測得顯著變化,而這些變化正是壓力下降反應和端粒(telomere)基因啟動的指標,換言之,咒語、靜坐和正念練習真的使人體發生變化,而且最後會改造和修復DNA

身心靈實踐專家迪娜‧普羅克特(Dina Proctor)有血膽固醇濃度太高的問題,因此她決定用自己來做一項實驗。她參考知名幹細胞生物學家、表觀遺傳學研究先驅布魯斯‧立普頓(Bruce Lipton)博士的研究,設計一種簡單的「想像靜坐」(visualization meditation)技巧並親自執行,然後比較靜坐前後自己體內的變化。以下為她自述的三分鐘「想像靜坐」過程:

首先我想像有一股柔和、如雷射般的療癒能量光束進入我的身體,直達我的心臟。當光束滲透與環繞我的心臟時,我想像著溫暖的感覺。當溫暖的感覺越來越強時,我把療癒能量描繪成濃稠的液體或血清,就像暖暖的蜂蜜,慢慢從我的心肌滲入血液之中。我一直把心思集中在血清流入全身血液中的溫暖感覺。我在腦海中跟著它走,經過我的胸膛進到我的腿和手臂、手指和腳趾,然後繞一圈又回我的心臟中。」大約兩周後,血液檢驗結果真的呈現大幅度改善,她的血清膽固醇指數從227降到177(恢復正常)。迪娜和渡部芳德兩者經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,也和「班森亨利身心靈醫學研究院」的研究結果一致,再次驗證身心靈連繫的力量。

心靈控制你的生物體,就像是安慰劑效應;心裡相信藥丸有效,它便有效。

立普頓提道「表觀遺傳科學研究發現,主宰基因的是你對周遭環境的認知。你不會受制於基因,因為你能夠改變你的環境,或者更重要的是,改變你的認知……身體上的表現是內心營造出來的:心裡先有想法,身體才會有所表現。心靈的力量可以把你的信念變成現實。」直觀而言,人的心靈可以調控DNA。他在著作《信念的力量》(The Biology of Belief)中說:「驅策人體一切活動的是人的認知,而非基因編碼。實際上是我們的信念在挑選我們的基因、在決定我們的行為。人體是由5065兆個細胞所組成,細胞獨立於DNA在運作,而且細胞對環境刺激的認知會影響DNA。此理也可套用在整個人體上:我們的認知與信念的力量超越DNA

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薩拉‧拉薩爾(Sara Lazar)則表示「結合親身實踐及醫學實驗,打坐的益處不是安慰劑效應,而是真正可以改善人腦結構的一種健身方法。」讓她感到驚奇的是,大腦的結構因打坐而發生良性變化(引自張秉開,2016)。所謂安慰劑效應,是指期望健康的心理而帶來的良好感覺,實質上並未真正實現健康或疾病好轉。

從拉薩爾的研究發現,人大腦在靜心8個星期後,5個部位的體積變大;與思索和自我相關(self-relevance)有關的扣帶回後部變化最大,其餘的變化部位,包括有助於學習、認知、記憶和情緒調節的左海馬;與態度、同情和慈善有關的顳頂交界處(TPJ);產生大量調控神經功能物質的腦橋;以及杏仁核(amygdala)變小,而這個大腦部位被認為與焦慮、恐懼及心理壓力有重要關係。拉薩爾的實驗結果指出「每人每天27分鐘,連續8週即可改變大腦的結構。」實質上,這只是個平均數,靜心經驗仍是因人而異,但整體而言靜心確有助於改善大腦活動,而得到良好的反應。從影片《腦波:靜心如何增強與提升大腦》(Brain Wave: How Meditation Can Enhance and Elevate Your Mind)指出幾項靜心的好處:

1.增大顳頂交界處(TPJ)的腦皮質,這一區域被認為與態度、同情和慈善有關。
2.使杏仁核的體積變小,從而起到減小心理壓力等作用。
3.改變左海馬(hippocampus)部位,提高人的學習、認知能力。
4.可能影響大腦額區的部位而促進長壽。

人的思維如同身體也需要鍛煉。拉薩爾認為「人的心理活動和身體鍛練相似。也就是說,靜心是一種精神思維方面的鍛練運動,其效果是更好的對待壓力及促進健康長壽。」當然,靜心也不是適合所有人,有些人靜心不會收到效果(引自張秉開,2016)。按:原文將   Meditation 翻譯為「打坐」,但目前學界認為「靜心」一詞,較為精確。

商業合作、新書評論及課程邀約,請私訊 (facebook.com/calligraphy520)

參考資料
李小奕(2017)。「踩爛癌細胞」信念改命運 日醫師30天癌癒(20171215日)。刊載於大紀元副刊,生活,健康1+1,心理視野。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7/12/14/n9957725.htm
張秉開(2016)。哈佛神經學家:打坐8 大腦結構獲改善(2016930日)。刊載於大紀元台灣,養生,健康醫療。http://bit.ly/2YTdzZi
Milken Institute(2016). Brain Wave: How Meditation Can Enhance and Elevate Your Mind. https://youtu.be/Wef2_y_jSqM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【書法科普】執筆姿勢與書寫坐姿五項修練:足掌接地、虛靈頂勁、頭如懸梁、立身中正、垂脊正坐、涵胸拔背、意動行隨|林冠傑教育博士

書寫坐姿與執筆姿勢 今天來談論「書寫坐姿與執筆姿勢」,書法與寫字講求「身」和「心」的均衡、和諧與溝通,透過不斷的書寫歷程,自我對話、嘗試錯誤、修正及個人成長。因此,本文不區分「身體姿勢」與「心理準備」探討,而是提供學習者對自我書寫活動時,提升個人心理狀態的覺察。以下分為五點要訣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