❀讚(O)❀分享(O)❀引用(O)❀轉載(X)
「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,而是夢想。」曾有段時期,臉書風靡著此一短語,在直銷圈尤甚,至今依舊流行未退。也有人說「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,是存款簿上的餘額。」這句話有兩層涵義,其一、生活勞勞碌碌,三餐溫飽仍有問題;其二、如何賺更多的錢是他的生活動力。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言之,兩者的根本差異在於層次的不同。前者處於低階的生理及安全需求,後者則介於安全、社交及尊重需求,甚至觸碰到自我實現(賺到錢)。
圖1
馬斯洛的需求理論
資料來源:abraham-maslow.com/blog/hierarchy-of-needs
我們回歸至靜心主題上:在身心靈課程觀,佛學將兩種概念分為「願力」和「佛法」,而生活即是修行的道場。中國道家思想有云「大隱隱於市,小隱隱於野。」這與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義雷同,大乘佛教是走向人群的,小乘佛教是遠離人群的。大乘佛教以「愛與慈悲」為修行的根本,小乘佛教以「靜心」為修行的根本,兩者皆沒有好壞、對錯之分,它們只是適合不同性格的人。佛宣講八萬四千法,即是針對不同調性、悟性的群眾。
所謂的「願力」即是深信佛法、因果法則,因信生念,因念生願,因願生力。
是故,「佛法」即為生活準則的圭臬,而「發願」成為修行的第一部曲。發願即是生發信念,並堅定不移。願(信念)是抽象概念,像是愛、菩提、慈悲喜捨,而佛法則是落實修行的根本,當做什麼,不當做什麼。所謂的「佛」,即大澈大悟的覺悟者,但很多人誤以為「佛」是神,人與佛,凡與聖的區別在於智慧的有無,而升起智慧的先決條件即是開悟,而開悟又必須藉由愛與靜心。
「佛法」是修行的第二部曲,法有八萬四千,法即包羅萬象。法有不同面目:抽象、半具象、具象之分。在此,不妨先將「科學」拿來與之相談:科學是「分析」思維,透過拆解的方式理解世界。科學在生活實踐上,喜歡以「架構」的方式作為溝通的工具,所謂的架構,即是概念構圖表、關係圖表等運用。不同的圖表強調的重點不一,但目的是相同的:幫助理解生活。最常使用架構來分析的社群,像是商業圈:品牌理念、成本損益、客群需求、資源評估等,琳瑯滿目的分析架構,形成不同的模式,以及信仰的追隨者。
佛學談論「發願(願力)」和「佛法」,而科學則將其分為「信念」和「目標」。「發願」和「信念」它們都是抽象思維,例如:離苦得樂、趨吉避凶、獲得滿足、探索價值、建構人生意義;而「佛法」和「目標」則有半具象、具象的特徵。請記得「佛法」是落實「發願」的實際策略,而「目標」是落實「信念」的實際策略。
「佛法」為檢驗「發願」是否達成的標準,而「目標」為檢驗「信念」是否達成的標準。
例如:希望人際關係和諧,可以透過「和顏布施」(面帶笑容,令人感受和悅)來促進正向的人際關係;但成天擺臭臉,就是不如法。
以環境保護為品牌理念的公司,若是為追求利益,過度將產品分裝成精緻的小盒,這就是信念與目標的衝突。
以減肥瘦身為信念的人,若是每天喝含糖手搖杯、熬夜、長坐與不運動,也是信念與目標的衝突。
因此,立定「目標」是檢驗「信念」是否達成的標準:
□這週,是否運動3次,每次達30分鐘,心跳每分鐘達133下。
□這週,是否有作息正常。
□這週,是否達少糖、少油,低GI,高纖維飲食。
標準可以是質性的感受,也可是量化的數據。這些標準就像妳射箭時,判斷箭頭是否落在標靶的得分線。
不同的信念,必須建立不同的目標。減肥瘦身無法短期見效,所以以週為單位是適當的,這是短期目標,再來減脂可能是中期目標,最後達到身體健康或疾病好轉則是長期目標。不同時期的目標,須建立不同的規準,這些「規準」檢驗了「信念」是否達成。
李歐(2018)以自身工作經驗提到25歲以計程車司機為業,曾載一位客人是心理輔導師,她訓了李歐一頓,其認為年輕人應該另謀更有成就的職業,而運將的收入起薪雖高,但前景並不看漲。他當天思索了一整個下午,才確定「賺大錢」是他的信念,而「當運將」只能是他的短期目標,他必須建立往後的中期目標,以及長期目標。
請記得,並非「建立目標」和「列出規準」就行了,還必須檢驗這些「規準」是否有效,必須將無效的「規準」剔除,留下有用的「校標」。校標就是妳的信念標靶的核心,而短期、中期、長期目標,將決定你的核心區域的大小,以及決定妳如何有策略地成功達成信念。
我時常向學員言說:「所謂知易行難,理想與夢想的最大差異,僅在於『實踐』與『體證』之有無。否則夢想與顛倒妄想無異。」佛法是聞思修的。聽聞即學習,思考即內化,修即落實,往復循環。請記得,作為一名「成人」與「非成人」的區別,並非年歲,而是在於心智成熟程度。一名成人,並不意味她將是覺醒者,一名覺醒者必須觀照自身的變化,必須負擔自己的學習與成長的責任。
否則,「每天叫醒妳的不是鬧鐘,可能還是:妳的媽。」
異業結盟
參考資料
李歐(2018)。永不放棄的百分之一:李歐.相信就會有奇蹟。台北:大田出版社。